導讀:中醫認為病理性質有虛實之分,實癥為氣火亢盛,血熱妄行;虛癥有二:一為陰傷虛火妄動,灼傷血絡,一為氣虛不能攝血,總之,因氣火逆亂,血不能循經致絡傷血溢,病因以感受外邪,飲食失節,淤血阻滯,久病氣虛血虧為主。
過敏性紫癜又稱亨-舒綜合癥(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是一種較常見的微血管變態反應性出血性疾病。病因有感染、食物過敏、藥物過敏、花粉、昆蟲咬傷等所致的過敏等,但過敏原因往往難以確定。
兒童及青少年較多見,男性較女性多見,起病前1——3周往往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表現為皮膚瘀點,多出現于下肢關節周圍及臀部,紫癜呈對稱分布、分批出現、大小不等、顏色深淺不一,可融合成片,一般在數日內逐漸消退,但可反復發作;病人可有胃腸道癥狀,如腹部陣發性絞痛或持續性鈍痛等;可有關節疼痛;腎臟癥狀,如蛋白尿、血尿等,多見于兒童。治療包括盡力找出過敏原因并加以避免;使用抗組胺藥物如苯海拉明、異丙嗪、安其敏、撲爾敏等及糖皮質激素等。
中醫認為病理性質有虛實之分,實癥為氣火亢盛,血熱妄行;虛癥有二:一為陰傷虛火妄動,灼傷血絡,一為氣虛不能攝血,總之,因氣火逆亂,血不能循經致絡傷血溢,病因以感受外邪,飲食失節,淤血阻滯,久病氣虛血虧為主。西醫認為本病屬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機體對某些過敏物質發生變態反應而引起毛細血管通透性及脆性增高,導致皮下組織、黏膜及內臟器官出血及水腫。
過敏原有細菌(溶血性鏈球菌,結核桿菌),病毒(風疹、水痘),寄生蟲(蛔蟲、鉤蟲)等感染引起。也可由動物性異體蛋白引起,如魚、蝦、蟹 等,亦可由抗生素(青霉素,鏈霉素),磺胺藥,解熱鎮痛藥(水楊酸類,保泰松),鎮靜劑(苯巴比妥類),激素類(雌激素,雄激素),抗結核藥(對氨柳酸、異煙肼)等藥物引起,還可由其他因素如:寒冷,花粉,外傷,昆蟲咬,預防接種等引起。
患者常見皮膚出血點,故心理較緊張,應安慰病人,介紹康復病例,使其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應注意生活調節,急性期應臥床休息,少活動,因活動可加速血液循環,加重出血,緩解期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預防感冒,應積極清除感染灶,防止上呼吸道感染,應避開一切過敏原,防治本病的誘發因素。飲食調節也很重要。
過敏性紫癜又稱紫癜,是侵犯皮膚或其他器的毛細血管及小動脈的一種過敏性血管炎,多發生于男性兒童,特點是血小板不減少性紫癜,常伴腹痛及關節癥狀。
過敏性紫癜多見于兒童和青年。多數患者發病前1——3周有前驅癥狀,如全身不適、易于疲勞 、乏力、頭昏、食欲差,或上呼吸道感染的癥狀(發熱、鼻塞、咽部不適、咳嗽)等。臨床上根 據病變部位不同,可分為以下幾種:
紫癜型:最為常見的類型。此型皮膚紫癜的特點為對稱性分布,分批出現,此起彼伏,四肢 及臀部皮膚最多。紫癜大小不一,常融合成片,嚴重時也可成為大血泡,中心發生出血性壞死。 皮膚紫癜可以單獨出現,也可以與其他癥狀先后出現。
腹型:以腹部陣發性絞痛或持續性鈍痛為主,常伴有嘔吐、嘔血或便血。上述癥狀主要是由于腸壁發生水腫和充血,引起不規則腸蠕動和痙攣,甚至出現腸套疊和腸壞死。如果上述腹部癥 狀在皮膚紫癜之前出現,易誤診為闌尾炎,急性腸梗阻等急腹癥。
關節型:主要為單個或多個關節腫痛,多累及膝、踝、肘、腕等關節。此型又稱之為“風濕性 紫癜”
腎型:以青少年患者為多,常在發病后一年左右出現血尿、蛋白尿等。
混合型:上述各癥型交叉出現或合并發作,形成復雜的臨床表現。
http://www.clipperl.com/xueyebingchangshi/3825.html以上內容就是關于[過敏性紫癜常識]的內容分享;栗建華主任告訴大家,中醫藥治療血液病有著廣闊的資源優勢。數十年來他探索了中醫治療血液病的途徑,經長期臨床研究,發現血液病的致病因素多為“邪毒”所致,如放射線、化學藥品,農藥、病毒、細菌等均為中醫“邪毒”范疇。在大量臨床研究基礎上,他提出“邪毒傷腎”的理論,創立了“解毒透邪、瀉實固本”,以促進骨髓造血功能的治療方法,打破了以往治療該病單一立論的傳統觀點,對不同疾病采取辨證辨病相結合,針對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案,為中醫治療血液病提供了系統的理論依據和治療法則,臨床上使病情得到了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