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醫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說。痰飲竊取了血液生成的重要物質一氣、津液、水谷精微等,痰聚久成結,硬化惡變,侵吞血液,使血液中的淋巴系統產生增生和惡變,占領了血液中的正常細胞分化和生長的處所。
◆痰飲與血液的關系
人體津液失調凝聚則成痰飲。一般將稠厚的稱“痰”,清薄的稱“飲”,合稱“痰飲”.它是由于熱、寒、氣、火等邪侵入人 體,使脾、肺、腎三臟功能失調,影響了津液的正常敷布和運行,使之聚而生濕化為痰飲,就會影響生血,降低造血功能,進而影響其他臟器的功能,就會嚴重影響人體的健康。
痰飲可引起心悸、頭昏、精神錯亂、惡心嘔吐、胃脹少食、雙肋痞滿、少食納差、氣喘咳嗽、胸悶氣短、面浮肢腫、關節疼痛等。痰飲在筋骨經絡可生瘰疬、痰核、陰疽,在臟腑可嚴重阻礙氣化、生血功能,亦可導致惡性血液病、骨髓瘤、淋巴細胞白血病、何杰金氏病、腫瘤、結核、水腫、腹水病等。
中醫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說。痰飲竊取了血液生成的重要物質一氣、津液、水谷精微等,痰聚久成結,硬化惡變,侵吞血液,使血液中的淋巴系統產生增生和惡變,占領了血液中的正常細胞分化和生長的處所。
在血液病的辨證施之中,化痰必須健脾、清肺、補腎,使此三臟恢復和提高造血功能。因其邪屬“濕”、屬“實”,故應以“燥濕”和“散結”為治療法則。因痰飲而導致的血液病,必須重視淋巴系統的變化,注意疾病的動向,病屬“濕實”,故當以“溫燥”而化之,不要忽視血液病的特點。
◆淤血與血液的關系
“瘀血”是指血液滲出脈外瘀滯不散;“出血”是指血液從脈管排出體外。所謂“內出血”是指內臟中的正常血液從臟器脈管排出者,它源于內臟,瘀于體內。《靈樞》所謂:“陽絡傷則血外溢也。”就是說陽絡傷會引起外出血,陰絡傷會引起內出血。
◆瘀血致病的主要特點
1.疼痛:瘀血阻塞經脈,氣血不通利,即發生疼痛。痛有定處,痛而拒按。故曰:“痛者不通,通者不疼”.
2.腫塊:不論外傷瘀血或內臟組織發生瘀血,瘀而不散,瘀久量多,聚凝成塊,腫而不化,叫腫塊。血液病的肝脾腫大,淋巴結腫大,皆為瘀血所致。
3. 出血:血溢于脈管以外,瘀成大小不等的塊狀,不能存于臟腑或肌膚以內,迫行體外,形成出血。如婦女月經不調,瘀血成塊,色紫暗而塊狀排出。
瘀血所致的疼痛、腫塊、出血是導致血液病的原因之一。臨床可引起脾功能亢進、淋巴瘤、白血病、結締組織病、各種血小板減少癥、骨髓纖維化等血液病。
http://www.clipperl.com/xueyebingchangshi/3348.html以上內容就是關于[痰飲、淤血與血液的關系是什么?]的內容分享;栗建華主任告訴大家,中醫藥治療血液病有著廣闊的資源優勢。數十年來他探索了中醫治療血液病的途徑,經長期臨床研究,發現血液病的致病因素多為“邪毒”所致,如放射線、化學藥品,農藥、病毒、細菌等均為中醫“邪毒”范疇。在大量臨床研究基礎上,他提出“邪毒傷腎”的理論,創立了“解毒透邪、瀉實固本”,以促進骨髓造血功能的治療方法,打破了以往治療該病單一立論的傳統觀點,對不同疾病采取辨證辨病相結合,針對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案,為中醫治療血液病提供了系統的理論依據和治療法則,臨床上使病情得到了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