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醫臨床治療著重于應用中藥修復,受到重創機體免疫功能,最終消滅殘留的白血病細胞,徹底治愈白血病。
白血病患者經治療取得完全緩解后,由于體內殘留少量白血病細胞增殖,有些會導致復發,因此,我們將此狀態稱之為殘留白血病。怎樣用中醫理論來認識殘留白血病。殘留白血病是否有必要繼續進行中藥治療,如何制定中藥治療策略,采用怎樣的思路來指導用藥,殘留白血病的中醫治療效果如何?已引起眾多臨床作者的廣泛關注,也是白血病患者最想了解的。
一、殘留白血病中藥治療的意義。
急性白血病化療取得完全緩解后,其復發率很高。采用放、化療盡量殺滅白血病細胞的辦法仍然是目前治療急性白血病的主要手段,其使劑量及效用基本上達到了極限。即使給白血病患者超致死量的放化療、骨髓移植(BMF),雖然患者長期無病存活得到了改善,但仍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白血病復發問題。
目前所用化療藥物缺乏特異性,放、化療雖然能殺傷大量白血病細胞,但也使機體免疫功能受到重創,使用量受到限制。雖然化療方案不斷改進,仍不能把白血病細胞殺滅殆盡。因此白血病復發仍是當前白血病治療的主要障礙,對白血病復發的根源的殘留白血病中藥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中醫臨床治療著重于應用中藥修復,受到重創機體免疫功能,最終消滅殘留的白血病細胞,徹底治愈白血病。
二。中醫對殘留白血病的認識和治療
1、中醫對殘留白血病的認識 白血病的臨床表現主要以貧血、發熱、出血、肝脾淋巴結腫大為其特點,當屬中醫“虛勞”、“血證”、“溫病”、“癥積”等范疇。《內經》指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白血病的內因是正氣不足,或先天已有胎毒內伏,復感瘟毒,邪毒侵襲,內表入里,直中骨髓,傷精耗血而發病。白血病一般初期以邪毒及血瘀之實證為主,臨床癥狀主要為貧血、出血、發熱、肝脾腫淋巴結腫大等,經治療取得完全緩解后臨床癥狀可以完全消失,但由于放、化療毒副作用大傷元氣,使機體處于“邪退正衰”、“氣陰兩傷,邪毒內伏”的病理生理狀態,在這個階段由于正衰,可有頭昏、眼花、倦怠乏力、面色無華、動則氣短、食欲不振、心悸失眠、舌淡脈弱等氣血虧損癥狀,有的還有咽干、失言、盜汗不眠、耳鳴舌淡、畏寒肢冷、腰膝酸軟等腎虛之象,此時的治療重要是消除余毒,恢復正氣。
2、中藥對殘留白血病的治療 《素向》調經論強調“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根據前人的經驗,扶正培本,調整陰陽氣血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狀態是治療腫瘤的大法,尤其是殘留白血病處于“邪退正衰”狀態,扶正培本重建及恢復殘留白血病患者免疫功能是治療殘留白血病的大法。然而,邪退而不是邪袪,邪毒內伏仍是白血病復發的主要病機,故袪除余毒仍是治療殘留白血病不可忽視的問題。
http://www.clipperl.com/xueyebingchangshi/3306.html以上內容就是關于[殘留白血病的中醫治療]的內容分享;栗建華主任告訴大家,中醫藥治療血液病有著廣闊的資源優勢。數十年來他探索了中醫治療血液病的途徑,經長期臨床研究,發現血液病的致病因素多為“邪毒”所致,如放射線、化學藥品,農藥、病毒、細菌等均為中醫“邪毒”范疇。在大量臨床研究基礎上,他提出“邪毒傷腎”的理論,創立了“解毒透邪、瀉實固本”,以促進骨髓造血功能的治療方法,打破了以往治療該病單一立論的傳統觀點,對不同疾病采取辨證辨病相結合,針對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案,為中醫治療血液病提供了系統的理論依據和治療法則,臨床上使病情得到了好轉。